5月28日,对远在长沙的一个16岁白血病女孩来说,要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,为了挽救她的生命,彭水自治县汉葭中学教师突破了十几万分之一配型成功率,为生命垂危的女孩无偿奉献出200毫升造血干细胞。随之,这200毫升救命造血干细胞飞抵长沙,为这位16岁花季女孩带去了“新生”希望。
200毫升
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
“人活在世上,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。不管是亲人、还是陌生人,用我的血能真真正正的救活一个人,一切都值了。”5月30日,刚从重庆返回学校的李相海说。
今年29岁的李相海,2008年通过公招成为了汉葭中学一名生物教师。这位从荣昌来我县工作的大男孩在接受采访时还是有些腼腆。他说,此次请假到重庆新桥医院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,挽救远在长沙的16岁患白血病女孩,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,学校领导还对他进行了慰问。
据介绍,李相海在5月23日到重庆,通过2次抽血体检后,5月28日上午7点30分,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进行入了血液采集室。10分钟后,病床旁的血细胞分离机微微震颤地运行起来,原本盘绕在机器上那些空空、透明的胶管,渐渐地被鲜红、温热的血填满,李相海静脉里的血液将通过这台机器抽出,提取出造血干细胞后,再输回身体里。历时4小时左右,完成了200毫升造血干细胞的采集。
守候9年
最终与患者配型成功
据了解,受捐助者是一位患上了白血病的16岁少女。为了挽救女孩的生命,女孩的家人发起求助,并到我国的中华骨髓库中寻找匹配的造血干细胞。前不久,与女孩匹配的造血干细胞,在中华骨髓库重庆红十字会分库中终于找到了。
“我自己也没想到,突破十几万分之一的成功率与患者配型成功。”李相海说。说起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,还要从9年前说起。2006年,作为一名在西南大学读大二的无偿献血自愿者,在一次献血时,李相海申请成为了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。
2011年,李相海第一次接到捐献通知,李相海立即赶到重庆抽血体检,当在血液中心作高分辨检测配对时,最终配对失败,但进一步把李相海的数据保留了下来。直到2015年4月,李相海接到需要捐献的通知,且初配成功。当他再次接到电话,确认是否要捐献时,李相海立即同意了。
第一例
长沙花季女孩期待“新生”
捐献的日期近了,李相海没跟母亲开口说这件事,但却把此事告诉了姐姐,姐姐出面做通了家人工作,得到了理解和支持。
“我所学的是生物专业,懂得的知识相对要广一些。”李相海说,大多数市民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还是处于迷茫状态,“事实上,捐赠的是休眠期的肝细胞,对自己身体没有多大伤害。只是在捐赠后平时注意补钙和防寒,大概1个半月左右就能恢复。”
“目前,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方法有两种,一是骨髓穿刺法,另一个就是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细胞,为李相海采用的是外周血提取造血干细胞法。”彭水自治县红十字会秘书长邓莉介绍,李相海是重庆市造血干细胞第60位捐献者,也是彭水自治县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。
谈起对捐赠造血干细胞的感受,李相海笑着说:“没啥感觉,不疼,也不害怕,有点激动,想到我的造血干细胞就能移植到患者的体内,为患者带来‘生’的希望,我感到很高兴。”
接下来,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女孩,将等待“新生”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